成都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成都大学

[切换城市]
成都站> 成都教育> 成都大学> 四川大学信息

四川大学

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 简称:“川大” 所在地:成都 院校代码:11901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四川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4年年底,四川大学有专任教师5049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49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1人(含“青年项目”30人,“外专项目”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8人和讲座教授1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3人,“973”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23人(25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 专职杰出教授:项楚、卿希泰、游志胜、罗志田、曹顺庆、钟本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琪、李安民、魏于全、石碧、罗懋康、许唯临、周总光、傅强、刘进、曹顺庆、冯小明、辛洪波、王玉忠、徐寅峰、黄卡玛、林鹏智、陈谦明、李涛、秦勇、余孝其、徐玖平、胡静、褚良银、霍巍、石硕、王琼华、徐泽水、杨胜勇、Kui Yu(余暌)、张旭、左卫民、陈柏辉、盖建民、龚启勇、韩俊宏、黄灿华、李忠明、舒跃龙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和平、刘进、唐承薇、魏于全、丘小庆、傅强、周总光、张志荣、邓金根、黄卡玛、罗懋康、周桥、李涛、冯小明、石碧、彭联刚、许唯临、毕锋、唐红、徐玖平、文富强、林鹏智、王玉忠、张旭、徐寅峰、龚启勇、陈谦明、余孝其、秦勇、张伟年、褚良银、胡静、母得志、刘永胜、李忠明、王清远、游劲松、陈应春、赵长生、王琼华、黄灿华、杨胜勇、谭鸿、钱志勇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曹广福、欧阳钦、顾宜、李甘地、王喜忠、侯一平、曹顺庆、陈武勇、周学东、陈放、陈谦明、胡常伟“973”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魏于全、顾忠伟、李玉宝、肖波、田卫东、肖智雄、黄卡玛、黄灿华。

  • 余平
  • 姓名:余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6年12月职称:教授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简介:  男,1956年12月生,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全国现代西方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川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宗教现象学)、哲学阐释学、符号学等。
  • 史江
  • 姓名:史江简介:史江,女,1968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公共管理学院档案学副教授,硕导,民建四川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成都市武侯区第五届人大常委,成都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民建成都市委委员,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史江副教授近年来发表的十余篇论文主要涉及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其中有3篇发表在B刊上,有8篇以第一作者身份或指导在校研究生以第二作者身份(通讯联系人)发表在C刊上,有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2篇研究报告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档案管理活动和档案管理规律、档案开发利用理论与方法、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档案事业发展政策与档案法规的建设及健全、专门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企业档案信息开发等档案学及档案管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联系方式:cddaxsj@yahoo.com.cn代表性研究成果:  论文:  1.《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2.《宋代传统宗教会社综述》,《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宋代经济互助性会社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原因探析,档案学研究(CSSCI),2007年第2期  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档案学(),季刊,2003年第4期  6.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宋辽金元史,双月刊,2003年第3期  7.宋代经济互助性会社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CSSCI,季刊),2003年第2期  8.关于建立档案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探讨,档案学通讯(CSSCI),2006年第5期  9.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档案学通讯(CSSCI),2007年第3期  10.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中的数据挖掘,档案学通讯(CSSCI),2008年第4期  11.知识管理背景下历史档案数字化策略研究,档案学通讯(CSSCI),2009年第1期  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初探,档案学通讯(CSSCI),2009年第5期  13.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业务外包问题初探,档案学通讯(CSSCI),2010年第1期  14.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问题初探,档案学通讯(CSSCI),2010年第5期  教材:  1.史江,《实用汉字速记》(修订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参编论著:  1.《秘书工作实务》,陈贤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机关档案工作实务》,成都市档案局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9月  3.《公文处理案例精选》,杨戎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4.《走向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姚乐野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获奖项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获第五次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2.获2003年度青年骨干教师奖  3.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等5篇论文,获四川大学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  4.关于建立档案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探讨,获四川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  5.指导毕业论文社区档案工作研究,获四川大学2006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  6.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获2008年度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三等奖  7.参政党内部监督的性质、对象、内容与重点、方式与程序初探,获2009年度民建中央重大理论课题一等奖  8.规范化服务型民建机关建设探讨,获2010年度民建中央重大理论课题一等奖  9.获2010年度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在研项目:  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纵向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横向课题10余项,进校经费累计270万余元;完成研究报告2份。同时,作为排名第一、第二的主研人员,参与了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部级社科课题,1项成都市社科课题,1项校级精品课程的研究。  1.唐风宋韵在四川,四川省科普项目  2.民间资本参与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成都市文化局项目  3.成都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市青羊区文化局项目  4.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成都市档案局项目  5.档案学专业技能实验课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模式研究,四川大学教务处项目  6.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成都市统战部项目  7.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成都金威啤酒公司  8.房地产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成都高新置业公司  9.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成都文旅集团公司  10.基于城乡统筹背景的农村闲置房处置对策研究,四川大学社科处项目  11.集团型国企档案管理研究,成都高投集团公司人才培养:  独立讲授本科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1门;建设校外本科生实习基地4处,已完整培养毕业了4届研究生,其中2位研究生成功直博。讲授课程:  1、档案学专业硕士生课程:比较档案学;  2、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外国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学、速记、写作等。
  • 陈丽
  • 姓名:陈丽简历: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四川省档案学会会员。主要经历:  198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  1985——1993年,四川大学档案系任教;  1994——1995年,日本熊本商科大学留学进修;  1995——1996年,日本国立熊本大学留学进修;  1996——现在,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任教。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档案学、信息学、管理学以及相关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与之相关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赴日留学期间,完成了企业经营情报课题研究以及教育学课题的研究,为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在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各类专业性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和被转载或引用;完成专著和教育部21世纪教材各1部;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了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为各层次的学生开设了多门档案学、信息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好评。电话:13678117575EMAIL:chenli0826@126.com通讯地址: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代表性研究成果:  专著:《生活在日本》(23万字),(主编之一),1998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教材:《信息管理导论》(50万字,编著者之一,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人承担第四章的全部和第十章第二节、第三节的编写工作。)主要论文:  1、《文献编纂的历史阶段性及其特点评述》《档案学论丛》第五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信息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档案学理论与实践新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非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探讨》,《四川档案》1999.1.《人大办刊复印资料·档案学》1999、3全文转载;  4、《近观日本档案工作》,《四川档案》1999.2.  5、《贴近市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试论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和方法》,《贵州档案》1999.2.  6、《“雕虫小技”亦非易-谈谈档案史料标点》,《湖南档案》1999.3.  7、《企业档案信息中心的定位及相关问题》, 《四川档案》2000、2、  8、《概述主体 表明观点——档案史料汇编“序言”写作谈》,《安徽档案》2000、3、  9、《档案馆导入“CI”设计的必要性及实施对策》, 《上海档案》2000、4、  10、《以小见大,抛砖引玉——浅议档案史料汇编序言写作技巧》,《山东档案》,2000、4、  11、《档案文献汇编利用者特征分析》, 《四川档案》2001、2、  12、《博专结合,学用并举—浅议档案文献汇编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档案学通讯》2001、3、  13、《档案馆开展外向型服务之我见》,《上海档案》2001、4、  14、《蜀锦》,《文史知识》2001、7、  15、《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期规划与设计》, 《北京档案》2001、10  16、《技改档案管理应与项目立项同步进行》,《四川档案》2002.1.  17、《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走向展望》, 《档案学通讯》2003、3、  18、《试论档案编纂理论的创新》, 《档案学通讯》2003、5、  19、《市场经济下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四川档案》2003、6、  20、《浅析我国封建时代禁书制度对文献编纂的影响》《档案学研究》2005、5、  21、提升四川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标尺——兼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四川档案2007(1)  22、“公示”的文种属性之我见,兰台世界,2008.10  23、自贡盐业契约“出山约”与“出丢上中下节约”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获奖项目:科研获奖:  1、论文《《浅析我国封建时代禁书制度对文献编纂的影响》,《档案学研究》2005、2、获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学优秀成果3等奖;  3、《基于信息社会的档案文献编纂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获2008年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论文《试论档案编纂理论的创新》获四川大学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2005);  5、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二等奖;(2003)  6、论文《关于企业档案信息中心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信息学术成果二等奖;(1999)  7、论文《非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探讨》获四川省档案学会社会科研成果四等奖;(2000);  8、《档案汇编利用者群体特征浅析》等四篇论文获四川大学第四节陶国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2003)  9、《企业信息中心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等两篇论文获四川大学第三节陶国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奖;(2001);  10、《非国有制企业档案工作探讨》等3篇论文获四川大学陶国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奖(2000);在研项目:科研项目:  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科普立项项目《阳光下的政府—政府信息查找利用指南》(负责人);  2、成都市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立项项目《基于成都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负责人);  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项目《基于信息化的清代民国四川地方档案开发与开放研究》(主研);  4、国家档案局2002年度科研课题《国家信息化工作对档案事业宏观管理影响研究》(主研);  5、 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盐业契约档案研究》(主研);  6、四川大学2006年度立项教材《档案信息检索》(负责人);  7、《饭店业档案管理研究》(负责人、横向)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信息管理基础》、《档案文献编纂学》、《办公自动化》、《文献信息检索》、《档案专业技能》、《企业管理》、《管理学原理》、《日本文化与企业经营》(全校公选);承担硕士研究生工作,承担2005、2007、2009 级本科生学分制导师工作。
  • 易美桂
  • :主要学历:  1980.9 – 1984.7 成都科大金材系化工冶金专业学习,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9 – 1992.7 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化工系学习 ,获工学硕士学位工作简历:  1984.7 – 1986.10 成都科技大学金材系工作  1986.10-现 在 四川大学(西区)化工学院工作  现任:化工系党支部书记教学及研究成果参编教材:  《化工原理》上册,朱家骅,叶世超,夏素兰等编.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章)  《化工原理》上册第二版,朱家骅,叶世超,夏素兰等编.科学出版社,2006.( 第6章)  《化工原理》下册,叶世超,夏素兰,易美桂,杨雪峰等编.科学出版社,2002.( 第13章)  《化工原理》下册第二版,叶世超,夏素兰,易美桂等编.科学出版社,2006.( 第13章)科研项目及近期主要论文:  1、1999年——2002年,“φ8000单槽单桨磷酸萃取槽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文号:[计司高技(1999)113#],项目顺利完成,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主研;  2. 2004年——2006年,“高效绿色治沙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文号: [发改办高技(2004)618号],主研;已建成绿色治沙材料第一阶段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区。项目经费5600万元。  3. 2004年——2006年,承担“863”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治沙新材料——多孔状硅酸盐复合材料”(合同号2004AA32G130),主研;项目经费58万元。  4.2008年——2010年,中埃沙漠治理材料及配套技术,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2007DFA90570, 第一主研, 项目经费200万元等。最近文章:梁玉祥,易美桂等. 若尔盖地研究工作科研领域:化工传递过程  研究重点:生态沙化地治理新材料的研发及应用; 污水处理新技术及设备研发易美桂 副教授 -- 教学工作本科教学:化工原理 、化学工程基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全国化工高等教育改革获奖及其他  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获奖证书)  2000年四川省 “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三排名)  2004-2006年度校优秀党员  2007年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 巨晓洁
  • 巨晓洁博士个人简历1999.9 - 2003.6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本科2003.9 - 2008.6四川大学 化工学院 博研(直接攻博)2008.7 - 2010.7四川大学 化工学院 讲师2010.7 至今四川大学 化工学院 副教授2011.2至今四川大学 化工学院 硕士生导师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 徐卡秋
  • 姓名:徐卡秋 性别:女职称:教授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教学及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市重点攻关项目4项,主持省应用基础项目2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4项;作为主研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九.五”攻关等国家级项目4项。目前主持的两项在研项目为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和省科委应用基础项目。在国内统计源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5篇,在国内外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超微粉体的表面处理、复合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新产品的制备。教学工作本科教学:承担化学反应工程、有机工艺学、精细化工概论、过程工业、药厂反应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承担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指导工作。研究生培养:指导化学工艺、精细化工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11名。
  • 李赛
  • 简介个人简历  1994.09~1998.07 四川大学,获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1998.09~2001.07 四川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  2001.09~2004.07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2005.02~2007.0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  2007.07 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大学985纳米平台。教学及研究成果代表期刊论文  主要从事于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碳纳米管的提纯、截短技术、表面功能化以及微观取向排列,并将其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纳米复合增强改性和制备电子元器件和生物传感器。  2、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  3、高分子纳米微囊/粒的制备研究。科研项目  有序单壁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生物医学检测芯片的制备和应用(30万, 四川大学引进人才基金)  近期相关论文  1. Sai Li, Yehai Yan, Ningyi Liu, M. B. Chan-Park and Qing Zhang Transfer Printing of Sub-Micron Patterns of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onto Functionalized Electrodes Small 3, No. 4, 6 16 – 621,2007, (影响因子 6.024)  2. Sai Li, Ningyi Liu, Mary B. Chan-Park, Qing Zhang Align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atterns with Nanoscale Widths, Micronscale Lengths and Controllable Pitch,Nanotechnology 18, 455302-455309.2007(影响因子 3.037)  3. YH Yan, S Li, L Q Chen, M B Chan-Park Large-scale submicron horizontally align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on various substrates produced by a fluidic assembly method Nanotechnology 17, 5696-5701, 2006 (共同第一作者, 影响因子 3.037)  4. Li S, He Y, Li C, et al.In vitro release of protein from poly (butyl-cyanoacrylate) nanocapsules with an aqueous core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283 (5): 480-485 2005 (影响因子 1.263)  5. Qian ZY, Li S, He Y, et al. Hydrolytic degradation study of biodegradable polyesteramide copolymers based on epsilon-caprolactone and 11-aminoundecanoic acid Biomaterials 25 (11): 1975-1981 2004 (影响因子 5.196)  6. Qian ZY, Li S, He Y, et al.Preparation of biodegradable polyesteramide microspheres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282 (10): 1083-1088 2004 (IF 1.263)  7. Qian ZY, Li S, He Y, et al.Thermal and hydrolytic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degradable poly(etheresteramide) copolymers based on epsilon-caprolactone, 11-aminoundecanoic acid,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1): 41-47 2004 ( IF 1.749)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
  • 王茹
  • 简介  王茹,女,博士,教授,196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  1982.9-1986.6 重庆大学应用化学本科生  1986.9-1991.6 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助教  1991.7-1994.6四川大学化学系攻读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  1994.9-2011.6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2002.6-2006.7月-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皮革化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获博士学位。  2001年、2011年分别晋升副教授和教授。2003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教学及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论文  1.Ru Wang, Xuepin Liao, Bi Shi*. Collagen fibre immobilized tannins and their adsorption of Pt(III) and Pd(II).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5, 44:4221~4226. (SCI,EI收录,影响因子: 1.749,C级)  2.Ru Wang, Xuepin Liao, Shilin Zhao, Bi Shi*. Adsorption bismuth(III) by bayberry tannin immobilized on collagen fiber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81:1301-1306 (SCI ,EI收录,影响因子:1.426,D级)  3. Ru Wang*(通), Zhen Zhang, Huiyun Liu, Adsorption disciplinarian of metal ions on collagen fiber immobilized bayberry tanni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ISCEMP,2011,424:1031-1035(EI收录)  4.Xuepin Liao, Hewei Ma, Ru Wang, Bi Shi∗. Adsorption of UO22+ on tannins immobilized collagen fiber membran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4, 243(1-2): 235–241(SCI收录,影响因子:2.432,D级).  5.J. Sun, R. Wang, L. Zheng, Y. F. Tan, Y. M. Xiao,H. S. Fan, X. D. Zhang. Improvement of bioactivity of collagen/alginate scaffolds by hydroxyapatite for tissue engineering cartilag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9, 396-398: 445-448. (EI收录)  6. X. Zhang, Y. Guo, D. X. Li, R. Wang, H. S. Fan, Y. M. Xiao, L. Zhang, X. D. Zhang. The effect of loading icariin on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activity of porous b-TCP ceramic.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2011,22:371–379 (SCI收录,影响因子:1.581,D级)  7.Ru Wang* (通), Zhen Zhang, Tao Zeng, Research of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V(V) and Mo (VI) on collagen fiber immobilized bayberry tannin. Chinese Science B(in press)( SCI收录)  8. 王茹,廖学品,侯旭,石碧. 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Pb2+、Cd2+、Hg2+的吸附,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5, 25(1):10-14. (EI收录)  9. 张伟东,孔佳超,王茹*(通),李娟琴,李象远. 植物多酚模型体系与V(Ⅴ)的配位机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 30(9): 1779-1783. (SCI 收录,影响因子:0.620)  10. 王茹*(通), 高文远, 孔佳超. 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Cr(VI)的吸附[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1): 102-106. ( EI收录)  11. 王 茹*(通),王世华. 配位催化乙炔化物合成α及β线型碳的研究.新型炭材料,2003, 18(4): 277-280(SCI 收录,影响因子:0.833)  12. 孔佳超, 高文远, 王茹*(通), 石碧等. 植物单宁对皮革中Cr(VI)的还原吸附研究[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0, 20(4): 5-9. (核)  13. 范庆军, 王茹, 彭爱群, 王世华. 相转移法合成线型碳的研究.新型炭材料,2003, 18(2):106-109(SCI 收录)  14.梁强,王茹*(通). 硝酸磷肥生产中副产品硝酸钙应用开发研究,化肥工业, 2005, 32(6):21-23. (核)  15.曾滔,范庆军,王茹*(通).线型碳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3):312-314. (核)  16.彭娜,王茹*(通)。线型碳的合成及向金刚石的转化. 功能材料,2007, 38:4018-4022. (核)  17.高文远,王茹*(通)钠型斜发沸石对高钙苦卤中钾离子的吸附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21(2): 239-242.(核)  18.王茹,廖学品,石碧*. 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对Mo(VI)的吸附,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 28(2):22-26. (核)  19.马贺伟, 廖学品, 王茹, 石碧*. 皮胶原纤维固化单宁膜的制备及其对水溶液中铅和汞的吸附. 化工学报2005,56(10):1907-1911.( EI收录)  20. 廖学品, 张米娜, 王茹, 石碧*.制革固体废弃物的吸附特性. 化工学报,2004,55(2):2051-2058.( EI收录)  21. 张振, 王茹*(通). [Co(NH3)6]2+催化乙炔氧化缩聚合成β型线型碳.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23(6):767-770. (核心期刊)主编教材  1. 2011年6月《文科大学化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2012年3月《高等无机化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 授权专利  1,王茹, 刘会云. 制革含铬废革屑胶原无损光催化已二胺四乙酸二钠循环脱铬方法 201110168857.0,  2,王茹,胡薇, 刘会云, 张振.一种螯合物EDTA-Cr(III)分离回收方法201210061171.6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精细化工新产品(新型碳材料以及金属离子吸附材料),废水及地下卤水中金属离子的提取和分离、皮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单宁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皮革中六价铬的防治研究。研究项目  国家及省部委项目  1. 2012.01-2013.12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效分步转运的制革废革屑胶原无损脱铬封闭循环系统” ,科研经费30万元,项目负责人,在研;  2. 2010.07 –2011.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基地引导专项“制革清洁技术及皮胶原资源化利用的重大原理研究及利用”科研经费8万元,项目负责人,完成;  3. 2012.01-2014.12四川省环保厅“制革固体废弃物的绿色处理系统” 科研经费20万元,项目负责人,在研;  4. 2007.05-2009.05四川省科技厅“胶原纤维固化杨梅单宁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规律的研究” 科研经费3万元,项目负责人,完成;  5. 2004.1-2006.12四川省科技厅“由线型碳合成金刚石的研究” 科研经费3万元,项目负责人,完成;  6. 2005.1-2006.12973重大基础前期“基于皮胶原纤维的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 科研经费50万元,第三,完成;  7. 2003.1-2006.12国家质检总局“落叶剂在棉花中有害物质含量分析及限量标准的研究”科研经费5万元,第三,完成;企业委托  1. 邛崃市鸿丰钾矿肥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平落坝富钾卤水中锂铷铍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报告编制” 项目负责人,完成;  2.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胆水提钾技术开发” 项目负责人,完成;  3. 四川蓝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重金属离子吸附剂metaladsorp0607系列产品该性及研发” 项目负责人,完成;教学工作  本科及研究生教学  讲授《工科大学化学》、《文科大学化学》、《近代化学基础》、《高等无机化学》。 讲授《工科大学化学》、《文科大学化学》、《近代化学基础》、《高等无机化学》。  研究生培养:共计12人。
  • 张其翼
  • 1971年生,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学士;  1995年成都科技大学获应用化学工学硕士;  2002年任副教授;  2003年四川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2004在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工作一年。教学及研究成果  1.Qiyi Zhang, Yang Leng, Haojun Fan, Jiyong Chen, Xingdong Zhang,Electrochemically Bioactivating of Titanium Surface with Modulation of Citra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09-311: 387-390.(SCI,EI收录,IF=0.278)  2.Qiyi Zhang, Yang Leng, Electrochemically activating titanium for biomimetic coating of calcium phosphate, Biomaterials, 2005; 26: 3853-3859(SCI, EI收录,IF=3.799)  3.Qiyi Zhang, Yang Leng, Renlong X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biomimetic deposi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on porous titanium. Biomaterials, 2005; 26: 2857-2865。(SCI, EI收录,IF=3.799)  4.RenLong Xin, Yang Leng, Jiyong Chen, Qiyi Zh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lcium phosphate formation on bioceramics in vitro and in vivo. Biomaterials, 2005; 26: 6477-6486. (SCI, EI收录,IF=3.799)  5.Q.Y.Zhang, J.Y. Chen, C.L. Deng, Y. Cao, J.M. Feng, X.D. Zhang,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iomineral Behavior of Plasma-Sprayed Coatings in Dynamic Porous Environmen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 254-256, 2004, 721-724 (SCI, EI收录,IF=0.278)  6.Qiyi Zhang, Jiyong Chen, Jiaming Feng, Yang Cao, Chunlin Deng, Xingdong Zhang,The diss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behaviors of HA coatings,Biomaterials,V 24, 2003, 4741-4748 (SCI, EI收录,IF=3.799)  7.Q. Zhang, Y Cao, J Chen, J Feng, X Zhang, Comparative study of bioceramic coatings in static and in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 240-243, 2003, 319-322 (SCI, EI收录,IF=0.278)  8.Q Zhang, X Liu, J Chen, X Zhang, Fabrication of porous titanium and biomimetic deposi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 240-242, 2003, 89-92 (SCI, EI收录,IF=0.278)张其翼   教学工作参加国家工科化学教学改革,讲授《大学化学》《近代化学基础》课程。
  • 杨华清
  • :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学习经历:  1988.09-1992.06: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92.09-1995.06: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催化研究方向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8.09-2002.06: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分子模拟研究方向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  1995.07-至今: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工作;  1997.07-2002.06:被聘为讲师;  2002.07-至今:被聘为副教授;  2006.06-至今:任四川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8.06-至今:任四川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教学及研究成果  1. Chao Gao; Huaqing Yang*; Jian Xu; Song Qin; Changwei Hu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gas-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rhodium monoxide and methane for methanol production.  J Comput Chem 2009, DOI 10.1002/jcc.21382. (SCI: 5-year-IF=5.364)  2. Huaqing Yang; Song Qin; Song Qin; Changwei Hu*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Gas-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Nickel Monoxide and Methane for Syngas Production.  J Comput Chem 2009 30(6), 847-862. (SCI: 5-year-IF=5.364, IDS: 425QC)  3. Changwei Hu*; Jie Yao; Huaqing Yang; Yaoqiang Chen; Anmin Tian  On the inhomogeneity of low nickel loading methanation catalyst  Journal of Catalysis 1997, 166(1), 1-7. (SCI: 5-year-IF=5.407, IDS:WH316, 引用15次)  4. Song Qin; Changwei Hu*; Huaqing Yang; Zhishan Su; Dianyong Tang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n stereochemistry in tianium-salicylaldehydes-catalyzed cyanation of benzaldehyde.  J Org Chem 2008, 73(13), 4840-4847. (SCI: 5-year-IF=3.777, 引用1次)  5. Changwei Hu*; Huaqing Yang; Yaoqiang Chen; Maochu Gong; Anmin Tian; Can Li; Ning-Bew Wong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of CH4 + MgO.  J Phys Chem A 2003, 107, 2316-2323. (SCI: 5-year-IF=2.889, IDS: 661ZY, 引用10次)  6. Song Qin; Changwei Hu*; Huaqing Yang; Zhishan Su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Gas-Phase H2/ CO2/Ni(3D) system  J Phys Chem A 2005, 109, 6498-6502. (SCI: 5-year-IF=2.889, IDS: 948DK)  7. Huaqing Yang; Yaoqiang Chen; Changwei Hu*; Maochu Gong; Hairong Hu; Anmin Tian; Ning-Bew Wong.  Methane activation by naked Ni0 atom: a theoretical study  Chem Phys Lett 2002, 355, 233-240. (SCI: 5-year-IF=2.341, IDS: 545FE, 引用4次)  8. Huaqing Yang; Changwei Hu*; Qin Song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CH4 with CaO  Chem Phys 2006, 330, 343-348. (SCI: 5-year-IF=1.914, IDS: 114CP, 引用4次)  9. Huaqing Yang; Yaoqiang Chen; Changwei Hu*; Hairong Hu; Maochu Gong; Anmin Tian; Ning-Bew Wang  C-H bond activation: Ni(d10 1S) + CH4 → NiCH2 + H2. A DFT study  J Mol Struc THEOCHEM 2001, 574, 57-74. (SCI: 5-year-IF=1.087, IDS: 484RN, 引用3次)  10. Changwei Hu*; Huaqing Yang; Yaoqiang Chen; Maochu Gong; Anmin Tian; Ning-Bew Wong.  CH2 Activation by Naked Ni0 atom. A DFT study  J Mol Struc (Theochem) 2003, 639, 35-42. (SCI: 5-year-IF=1.087, IDS: 741CF, 引用1次)  11.Zhishan Su; Song Qin; Dianyong Tang; Huaqing Yang; Changwei Hu*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methane and zinc oxide in gas phase.  J Mol Struc THEOCHEM 2006, 778, 41-48. (SCI: 5-year-IF=1.087, IDS: 118CR, 引用5次)  12. Jian Xu; Huaqing Yang*; Song Qin; Changwei Hu*  Theoretical study on methane hydroxylation by mimic methane monooxygenase with bis(μ-oxo)dimanganese core.  J Theor & Comput Chem 2009, in revision. (SCI: 5-year-IF=0.803)  13. Song Qin; Huaqing Yang; Song Qin; Jian Xu; Changwei Hu*  A DFT study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SrO + CH4.  J Theor & Comput Chem 2008, 7(2), 189-203. (SCI: 5-year-IF=0.803, IDS: 287YH, 引用1次)  14. Song Qin; Changwei Hu*; Huaqing Yang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of Ni(d10 1S)+H2+CO2 -> NiCO+H2O.  J Theor Comput Chem 2005, 4(2), 449-459. (SCI: 5-year-IF=0.803, IDS: 951NQ)  15. 杨华清; 胡常伟; 陈耀强; 龚茂初; 田安民  MgO活化甲烷碳氢键的密度泛函研究  化学学报 2002, 60(7), 1334-1338. (SCI: 5-year-IF=0.674, IDS: 575ER, 引用1次)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科研方面,从事C1化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以及催化反应体系的分子模拟方面的工作。在理论模拟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活化CO、CO2、CH4和CH3OH等小分子,以及较大生物体系的甲烷单加氧酶活化甲烷及其衍生物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酶催化和多相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工作。作为负责人已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No: 20503017),四川大学青年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研已参加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和发展项目(973)子课题1项,博士点教育部专项基金研究1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项。作为主研正在参与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国防重大专项课题,其中负责多相催化反应微观反应机理的计算。在催化活化小分子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较全面地研究了Ni原子、NiO、MgO、CaO、SrO、RhO、RhO+、PdO等分别与CO、CO2、CH4和CH3OH等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反应机理。通过理论模拟,获得了相关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J. Comput. Chem. 2009 (doi 10.1002/jcc.21382); J. Comput. Chem. 2009, 30, 847; J. Theor. & Comput. Chem., (2009, accepted); J. Org. Chem. 2008, 73, 4840.; J. Theor. & Comput. Chem. 2008, 7, 189; Chem. Phys. 2006, 330 343; J. Phys. Chem. A, 2005, 109, 6498; J. Phys. Chem. A, 2003, 107, 2316; J. Mol. Struc.-Theochem., 2003, 639, 35;)等。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  1. 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国防重大专项课题 (主研,负责其中部分工作)  2. 模拟甲烷单加氧酶羟化甲烷及其衍生物的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03017 ,2006.01-2008.12, 经费(26.0万元),负责人。  3. NOx、CO和CxHy共活化的理论研究,四川大学青年基金,2003.01-2004.12,经费(1.0万元),负责人。  4. 天然气、煤层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No: G1999022407,经费(50.0万元),1999.1-2004.9,第5主研。  5. 甲烷部分氧化同时制乙烯与合成气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经费No: 2000061028,2001.1-2003.12,经费(5.0万元),第6主研。  6. 由天然气制取合成丙醛丙酸原料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No: 200018-16,2001.1-2003.12,经费(5.5万元),第4主研。  教学工作教学方面,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及其实验的教学工作。
  • 李晖
  • 简介主要学历:  1978.2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  1986.9~1988.10 内蒙古大学化学系萃取及络合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11~1992.3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物质工学科计测化学专业研究员;  1992.4~1996.3 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化学科博士研究生,并获哲学博士(ph.D);  1996.4~1997.3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分子生物学部门作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  1978.3~1988.7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任教;  1993.3~1996.3日本厚生省国立介众卫生研究院药学部特别研究员,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分子生物学部门研究员;  1997.4~现在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曾担任过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现为四川大学实验设备处处长教学及研究成果  1.用高灵敏度分光光度法测定海豚肝脏中的微量硒-碘化钾丁基罗丹明B聚乙烯体系,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2),288-292;  2. 碘化钾-结晶紫-聚乙烯醇吸光光度法测定海豚肝脏中微量硒,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36(5),195-197;  3. 有机基体改进剂添加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3),91-93;  4. 微波消化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3),27-29;  5. 蛭石对Cd(Ⅱ)的动态吸附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12(6),661-663;  6. 抽吸过程中尼古丁在烟丝和滤嘴中分布的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12(6),680-682;  7. 蛭石对重金属离子吸收附作用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3(3),58-61;  8. 蛭石对汞的吸收性能研究,重庆环境科学,2000:23(2),65-67;  9.Striped dolphin detoxificates mercury as insoluble Hg(S,Se)in the liver,Proc.Japan Acad,2001:77,Ser B(9),178-183 SCI收录;  10.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锗含量,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13(5),574-575;  11. 消化系统癌组织中12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1:33(3),65-68;  12.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Mercury and Selenium in dolphins liver,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emerging abatement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Emerging Abatement Technologies Beijing, China, October 9-12,2001:1-4;  13. 生物体内汞与硒的相互作用,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2),73-75;  14.六种祛风湿中成药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3),369-370.授权专利  1. 海豚肝脏中汞、硒化合物的化学形态和结构,3万(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负责人;  2. 海豚肝脏中汞、硒化合物的化学形态和结构,12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  3.高纯硝酸银中痕量金属元素杂质的ICP-AES法测定研究,2.8万(横向科研),负责人。李 晖 教 授(博导) -- 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重点:研究领域: 生物制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污染生态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重点: 生物体内重金属积累、中毒、解毒机理、存在的化学形态,是覆盖化学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国际上充分关注,但国内非常薄弱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 肖丹
  • :  1994年于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湖南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8年-2002年多次在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2003 年到四川大学工作。  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参加过十余项国家和部省级项目以及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和申报国家专利十余项,完成了120 余篇研究论文。教学及研究成果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方面:  1. Ting Zhou, Na Wang, Chenhuan Li, Hongyan Yuan, and Dan Xiao,Sulfide Sensor Based on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PbO/SiO2 Nanocomposite, Anal. Chem. 2010, 82, 1705–1711;  2. Chung Keung Lo, Man Chin Paau, Dan Xiao,and Martin M. F. Choi,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ass Spectrometry,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Studies on Electrolyte-Induced Fractionation of Gold Nanoclusters, Anal. Chem. 2008, 80, 2439-2446;  3. Xiaohong Shu, Ying Chen, Hongyan Yuan, Shangfeng Gao, and Dan Xiao, H2O2 Sensor Based on th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Nano TiO2/SiO2 Composite, Anal. Chem. 2007, 79, 3695-3702;  4. Dan Xiao, Martin M. F. Choi, Aspartame Optical Biosensor with Bienzyme-Immobilized Eggshell Membrane and Oxygen-Sensitive Optode Membrane, Anal. Chem. 2002, 74, 863-870;  5. Dan Xiao, Hong-Yan Yuan, Jun Li, and Ru-Qin Yu, Surface-Modified Cobalt-Based Sensor as a Phosphate-Sensitive Electrode, Anal. Chem. 1995,67, 288-291;  6. Yang Li, Xiaoyan Liu, Hongyan Yuan, Dan Xiao,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th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TiO2/SiO2 nanocomposit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4 (2009) 3706–3710;  7. Xiaofeng Yang, Zaide Zhou, Dan Xiao, Martin M.F. Choi, A fluorescent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ed glucose oxidase on bamboo inner shell membran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1 (2006) 1613–1620;  8. Chung Keung Lo, Dan Xiao and Martin M. F. Choi, Homocysteine-protected gold-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 Mater. Chem., 2007, 17, 2418–2427;  9. Yunhua Liu, Jianfei Mao, Ping Jiang, Zemin Xu, HongyanYuan and Dan Xiao, Cu(OH)2 and CuO nanoribbon arrays have been facilely fabricated on copper foil by silver-mediated oxidation in the mixed aqueous solution of Na2O2 and AgNO3 at room temperature, CrystEngComm, 2009, 11, 2285–2287;  10. Jianfei Mao, Qian Shu, Yaqiong Wen, Hongyan Yuan, Dan Xiao, and Martin M. F. Choi, Facile Fabrication of Porous CuS Nanotubes Using Well-Aligned [Cu(tu)]Cl · 1/2H2O Nanowire Precursors as Self-Sacrificial Template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Vol. 9, No. 6, 2009;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方面:  11. Shunping Xie, Man Chin Paau, Cheuk Fai Li, Dan Xiao, Martin M.F. Choi,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by cloud point extra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217 (2010) 2306–2317;  12. Pengzhi Li, Zemin Xu, Xiupei Yang, Weiwen Bi, Dan Xiao, Martin M.F. Choi, Single fiber-in-capillary annular column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216 (2009) 3343–3348;  13. Shulin Zhao, Hongyan Yuan, Chao Xie, Dan Xiao, Determination of folic aci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107 (2006) 290–293;  14. Shulin Zhao, Bing Wang, Hongyan Yuan, Dan Xiao, Determination of agmatine in biological sampl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optical fiber light-emitting-diode-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123 (2006) 138–141;  15. Xiupei Yang, Feng Huo, Hongyan Yuan, Bo Zhang, Dan Xiao, Martin M. F. Choi, Sensitivity enhancement of fluorescence detection in CE by coupling and conducting excitation light with tapered optical fiber, Electrophoresis 2011, 32, 268–274;  16. Dan Xiao, Lei Yan, Hongyan Yuan, Shulin Zhao, Xiupei Yang, Martin M. F. Choi, CE with LED-based detection: An update, Electrophoresis 2009, 30, 189–202;  17. Chung Keung Lo, Man Chin Paau, Dan Xiao, Martin M. F. Choi, Application of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for separation of water-soluble gold monolayer-protected clusters, Electrophoresis 2008, 29, 2330–2339;  18. Dan Xiao, Shulin Zhao, Hongyan Yuan, Xiupei Yang, CE detector based on light-emitting diodes, Electrophoresis 2007, 28, 233–242;  19. Xiupei Yang, Hongyan Yuan, Chunlin Wang, Shulin Zhao, Dan Xiao, Martin M. F. Choi, In-column fiber-optic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CE, Electrophoresis 2007, 28, 3105–3114;  20. Shulin Zhao, Hongyan Yuan, Dan Xiao, Optical fiber light-emitting diode-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lectrophoresis 2006, 27, 461–467。  研究工作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与技术、色谱与毛细管电泳、分析仪器、化学教育。重点研究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开发以及快速分离分析方法。
  • 赵强
  • 简介:  1991.9-1995.7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 高分子材料 学士  1995.7-1998.7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 仪表施工监理  1998.9-2001.7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  2001.9-2004.6 四川大学药学院药剂学 博士  2004.9-2006.6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  2006.6-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工科化学教学基地 教师教学及研究成果  1. 赵强,庞小峰,刘乐维,邓波,胡文成. 纳米氧化铁及其水合物的生物学效应.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4), 791-794  2. Q. Zhao, X.F. Pang, L.W. Liu, B. Deng. Biological Effect of Iron Oxide and its Hydrate Nanoparticles. Solid State Phenomena. 2007. vol 121, 735-738  3. 庞小峰,赵强, 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效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文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4 : 889-892  4. 庞小峰,赵强, 16. 磁性纳米微球在降低血液的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应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文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4 : 893-896  5. 赵强, 庞小峰,张怀武. 纳米科技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物理. 2006. 2, 299-303  6. QIANG ZHAO, XIANCHENG ZHAN, LINLI LI, CHENGRONG LI, TAO LIN, XIAODONG YIN, NING HE. Programmed Humidifying Drug Stability Experiment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5. 11, 2531-2540  7. Pang Xiao-feng,Liu Le-wei,Zhao Qiang,Zeng Bao-qing and Lui Zhi-Hong. Biological Effects of the Carbon Nanotube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7th Annual Conference, Shanghai, China, September 1-4, 2005.  8. 赵强,詹先成,李琳丽,尹小东,何 宁. 固态青霉素钾降解动力学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报. 2005 vol.36(5), 717-719  9. Zhao Qiang, Pang Xiao-Feng et al.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nano-iron oxide and its hydrate. China NANO 2005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2005.6  10. 赵强、庞小峰. 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 2,222-225  11. 庞小峰,赵强.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第243次香山科学会议:纳米尺度的生物效应(纳米安全性)论文集, 北京2004. 11  12. 赵强,詹先成,李琳丽,李成容,林涛,尹小东,何宁. 程序变湿药物稳定性试验. 药学学报. 2004.12,1001-1005  13. 武忠,万昌秀,赵强 结合RGD肽的聚酯材料表面粘附内皮细胞的抗剪切力研究 .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4,23(1),37-39  14. 赵强,万昌秀,刘建伟,邱凯. 生物活性短肽RGD在PET表面接枝方法的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3.9,384-387  15. 邱凯,万昌秀,赵强,陈馨,李天全.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三肽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检测.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8,725-728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研究项目:  主持承担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70610126)“磁性纳米生物微球吸附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  主持承担企业协作项目(四川大学07H777)“温敏型可降解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药物释放作用”。  第一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水平取向单壁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20805033)  第一主研参与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有序单壁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第三主研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掺锶磷酸钙骨组织工程与支架材料“自促血管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30870616),进行材料合成与检测;
  • 李子成
  • 简介:主要学历  1986.9~1990.6 兰州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1992.9~1995.6 中科院成对度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1999.9~2003.12 四川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工作简历  1990.9~1992.8 四川省芒硝矿工作,助理工程师  1995.7~至今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工作教学及研究成果  1. Chun-Hong Zhang, Zi-Cheng Li, Hang Song and Wen-Cai Huang. trans-4-[(2,6-Dimethylphenoxy) methyl]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 Acta Cryst. (2008). E64, o2263.  2.刘彪,林蓉,廖健宇,李子成,陈珂磊. 舒尼替尼的合成,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 38(8):539~542.  3.廖健宇,刘彪,周谧,李子成.佐芬普利的合成工艺研究.四川化工,2007,10(1):6~8.  4.周谧,林蓉,廖健宇,李子成,严敏. 哌库溴铵的合成研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118(12):115~118.  5.刘彪,廖健宇,周谧,李子成.兰索拉唑中间体—2-羟甲基-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吡啶的合成工艺研究,四川化工,2007,10(2):1~3.  6.邓启华,李子成,杨宗伟. 超声波连续逆流提取青蒿素的新工艺,四川化工,2008,11(8):17~19.  7.林蓉,邓启华,周谧,李子成,曾国城.氢溴酸达非那新的合成研究.化学世界,2009,50(2):100~103.  8.靳磊,罗峰,林蓉,沈悦,黄文才,李子成.达非那新的合成.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9,(4):11.  9. 沈悦,邓启华,靳磊,林蓉,黄文才,李子成. (S)-3-吡咯烷醇盐酸盐的合成工艺研究.化学试剂,2009,9,743.  10. Xiao-Ai Wu, Ping Yin, Ling He, Zi-Cheng Li and Wen-Cai Huang,(E )-Methyl 2,6-dichloro-N- cyanobenzimidate. Acta Cryst. (2009). E65, o1837.  11. Heng-Shui Shen, Nan Liu, Zi-Cheng Li and Wen-Cai Huang. N-Ethyl-N-phenyl-N_-tosylformamidine. Acta Cryst. (2009). E65, o1582.  12. 张宏,罗峰,沈悦,靳磊,李子成.3- 环戊烯-1- 甲酸的合成研究,化工中间体,2009,4,22~24.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重点:  1、药物及中间体:目前主要从事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单环β-内酰胺)及其中间体、抗癌、抗菌类药物的应用研究和相关药品生产工艺放大。  2、精细有机化学品:主要从事具有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特别是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生产工艺开发;金刚烷类衍生物的开发研究。近三年独立主持或负责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经费:  1、 替加环素的合成研究,横向项目,5万,2009年,项目负责人;  2、 N,N,N-三甲基金刚烷季铵碱的合成工艺研究,横向项目,3万,2009年,项目负责人;  3、 化学品达非那新合成工艺研究,横向项目,5万,2007,项目负责人;  4、 半胱胺合成工艺研究,横向项目,5万,2006,项目负责人;  5、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横向项目,3万,2005,项目负责人;  6、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合成,横向项目,3万,2009,项目负责人;  7、柠檬烯结构确证, 横向项目,0.7万,2005,项目负责人;  8、化学品达非那新合成工艺研究, 横向项目,5万,2007,项目负责人;  9、半胱氨合成工艺研究, 横向项目,3万,2006,项目负责人;
  • 穆畅道
  • 简介:  穆畅道,男,汉族,新疆阿勒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  1991年考入成都科技大学。1995年、1998年和2001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作博士后;  2002年7月通过四川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副教授职称;  2003年7月博士后出站后在化工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3年9月至12月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分析应用化学系Borkovec教授实验室作访问学者。教学及研究成果  1.科研成果:  2003年1月20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证书号2002-232.  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号2001-1-0129。  2000年获得首届“天府之光”大学生科技节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1年,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科研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5篇,SCI 3篇,EI 1篇,第一作者11篇。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20篇,第一作者11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化工领域:生物高分子材料、胶原蛋白分离提纯和生物大分子自组装;  2.制药工程领域: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制药提取分离和胶原蛋白质糖化技术;  3.绿色化学领域:清洁化生产工艺、绿色精细化学品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高值转化的研发工作。  科研:  1.兰革屑脱铬生产胶原蛋白多肽用于动物饲料的工艺技术.安加生物科技工业有限公司(项目号06H021) 8.0万元; 2006-2008;项目负责人,在研。  2.牛关节软骨医用II型胶原蛋白样品.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项目号06H348)2万元;2006-2008;项目负责人,在研。  3.用于止血海绵的牛Ⅰ型胶原蛋白的研制. 贝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号06H021) 2万元;2006-2008;项目负责人,在研。  4.牛II型医用胶原蛋白制备. 上海药物研究所(项目号05H021) 1.5万元; 2005-2007;项目负责人,在研。  5.原子经济性利用铬革渣制造复鞣剂和涂饰剂 四川大学科技园振兴计划孵化基金 3.0万元; 2001-2004; 项目负责人,结题。  6.糖基化对胶原三股螺旋结构及其生物材料性能的影响. 四川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目),1.0万元;2005;项目负责人,结题。  7.鞣性铬化物诱导的胶原超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与结构;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资助计划(06ZQ026-027) 10万元;2006-2008;第一主研,在研。  8.Cr3+诱导的胶原超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与结构;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3.5万元;2006-2008;第一主研,在研。  9.利用含铬镀铝电镀废液生产铬鞣剂的工艺技术研究;合同号(06H038);20万元;2006-2008;第一主研,在研。  10.利用铬皮屑制造皮革复鞣剂和涂饰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877017),18.0万元;1999-2001;第一完成人,已鉴定。  11.皮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新技术,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02160),2003-2005;第一主研,已评优。  12.热等离子体处理制革污泥及其资源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76043);2003-2005;第三主研,结题。  13.皮革废弃物的绿色化学研究,科技部攀登特别支持项目(国科基字[1999]045),10.0万元;1999-2001;第三完成人。  14.利用制革边角余料制造胶原蛋白、多聚肽和氨基酸,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136),10.0万元;1999-2001;项目第四完成人。  15.高新生物技术提取胶原蛋白,2000年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经贸技术[2000]312号),50.0万元;第四主研,结题。  16.利用皮革废弃物制造胶原蛋白,四川省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川教科[99]23号),10.0万元,1999-2001;第四完成人,已鉴定。  17.利用制革固体废物制造胶原蛋白,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ZW017),6.0万元,1999-2001,第四完成人。  18.年产100万张消除制革污染仿绵羊猪服装革,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经贸委拨款80万元;本项目组分得40.0万元(通知单编号[2000]666号);1998-2000;第四完成人。  19.生物酶技术制造胶原蛋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1C26215120229);科技部拨款65.0万元,到校经费20.0万,第二主研,结题。  教学工作主要讲授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课程:《生物医用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工》、《生物产品制备技术》、《蛋白质工程》和《药剂工程》
  • 梁冰
  • 简介主要学历:  1978.9.10-1982.7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9.4-1992.3日本山梨大学工学部,获应用化学工学硕士。  1992.4-1995.3日本山梨大学工学部,获物质工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  1982.7年毕业后分配到成都科技大化学系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工作。  1995.4-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任教。  2002.10-2003.10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留学,从事天然植物防治生物体内重金属中毒方面的研究。  现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教授教学及研究成果参编教材或著作:  ①《分析化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3,7。  ②《分析化学》(工科高校教材, 科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其中的7万字。  ③《制药工程技术概论》(化工出版社,2006)。  ④《药学色谱技术》(化工出版社,2007.8第一版),其中的15.5万字。  ⑤《分析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六版),高教出版社,2009.8  ⑥《分析化学》(工科类,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8近三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科研论文或实现工业化的项目一、在番茄红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① 发现了一种番茄红素提取的促效剂A。据此建立的新工艺能使番茄红素的一次提取率达到82%以上。加入试剂A后的提取时间比不加试剂A的提取时间减少约二分之一,提取溶剂用量节约三分之二。  ② 建立了促效剂A结合超声波技术的提取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番茄红素的提取效率。超声波提取4min,能使番茄红素的一次提取率比不用超声波的提取率高出25.2%,提取时间从150min缩短到4min。超声波提取条件下,加入试剂A的提取率比不加试剂A的提取率高出31.2%,提取时间从12min减少到4min。超声波和提取促效剂A的共同作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提取效率,还能极大地缩短了操作时间  ③建立了番茄提取物无需皂化,在混合溶液中番茄红素的萃取结晶的新方法。  ④该法在节省原料、节约能源、安全环保上, 具有潜在的工业实用价值。二、薄层色谱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  根据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研发出了同时能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定量分析、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的数字化图像处理软件,并结合普通扫描仪、或紫外分析仪组成的薄层扫描色谱分析系统,进行了银杏叶、女贞子、鸡血藤、菊花、菟丝子、桑叶、大黄、杜仲叶等中药材及银杏叶注射剂、玄麦桔梗颗粒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双硫腙螯合-液相微萃取-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痕量金属定量分析的研究等,并取得较好的结果。三、近三年发表的论文:  1.梁冰(责任作者),等. 促效剂促进番茄红素提取的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2006,(3):72-75.  2.梁冰(责任作者),等.南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薄层扫描色谱定量分析.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 18 (6): 741-743.  3. 梁冰(排名第二),等.平,2006面色谱真彩色图像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6):1302-1306.  4.梁冰(责任作者),等. 紫背天葵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四川化工, 2007, 10(3):31-34.  5.梁冰(责任作者),等.D-10-樟脑磺酸铵-薄层色谱法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的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07, 3: 222-225.  6.梁冰(责任作者),等. 两次制备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杜仲叶中的绿原酸[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3(3):542-545.  7.李延芳,廖文斌,马丽芳,梁冰. 通光散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7):1761-1763.  8.梁冰(责任作者),等. 双硫腙螯合-液相微萃取-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痕量汞、铜、镉的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20(5):656-659.  9.梁冰(责任作者),等. 两种薄层色谱直接拆分美托洛尔的方法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20(5):642.  10.梁冰(责任作者),等. 青霉L8降解蔗渣产还原糖的发酵研究。化工进展, 2009, 28(7): 1241-1245  11.液相微萃取-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矿泉水中微量汞、铜. 分析试验室, 2009, 28(3): 89-91  12.苏丹红Ⅰ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9, 21(7): 980-983.  13.沉淀聚合法制备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 华西药学杂志, 2009,24(6):597-599.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重点:  分析化学(痕量物质的高灵敏分析法的开发),天然产物技术(提取、分离、分析),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指纹图谱),生物质利用。近年参研科研项目:  1.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批准号:05SG0110212,2005-2008年。固体中药指纹图谱的示范性研究,第一主研。  2.四川省卫生厅课题(编号050016),2005-2007年,平面色谱真彩色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第一主研。  3.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0030705301279):  新型快速逆流分溶仪的研制及其在天然产物、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上的应用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9.7-2012.6。负责人。  教学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在读硕士生6人。  教授本科课程:药物分析及制药过程监控、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导论、制药工程新进展。  教授研究生课程:生物及制药分析技术新进展(博士);药物检测与质量控制(硕士);天然产物技术(硕士)
  • 何泽超
  • :  主要学习简历:  1982年8月,成都科技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8月,华南工学院化工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年5月,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  1985年9月-现在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工作。1985年9月任助教;1987年11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副教授。教学及研究成果教学成果:  1. 参编《现代生物工艺学  2. 参编《大学文科化学》  3. 参编《生物反应工程》近期代表性学术论文:  1. 航空煤油中污染微生物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9/03  2. 胰酶中镉的去除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01  3. 含氨基酸和多肽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化学学报, 2007/01  4. 一株降解苯酚微生物的研究. 四川环境, 2006/01  5. 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丁腈合成工艺的改进. 华西药学杂志, 2006/01  6. 以壳聚糖为载体亲和层析胰蛋白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06  7. 降酚菌株DP4降解苯酚的性能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5/01  8. 絮凝法生产胰酶.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5/03  9. 降酚菌株的固定化细胞处理含酚废水的性能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09  10. 固定化细胞处理含酚废水.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5/06工作科研方向:  生化产品分离、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微生物工程、药物合成、化学工程等。科研项目:  组织和主研的主要项目:航空煤油微生物检测控制技术;胰酶重金属去除研究;树枝状多聚活性肽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流化床分离蛋白质的研究;万寿菊中叶黄素分离研究;大桥钢件防腐技术;纳米镍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电站大坝基础廊道析出物研究;水体污染物的微生物净化;发电厂用水泥沙沉降研究;聚氯乙稀氯化研究;诱导麝香研究;紫杉醇分离纯化;复合氨基酸制备等。教学工作承担本科生课程:生化反应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研究生课程:生物反应器、发酵技术等;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
  • 马丽芳
  • :  马丽芳 副教授 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获硕士学位,硕士导师,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制药工程教研室主任。教学及研究成果教学成果: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副主编),化工出版社:2005  制药工程技术概论(参编),化工出版社:2006  有机化学实验(参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近期论文:  1. 2%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甲真菌病的体外药效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 1517 (Accession no:06029630900),责任作者。  2.含氨基酸和多肽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化学学报,2007,65(1):21-26(IDS number:127SJ),第3作者  3. Studies on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dendrimers containing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Front.Chem.China 2007,2(4): 378-382,第3作者  4. Synthesis of Novel Dendrimers Containing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6,17(3): 289(IDS no:021YM),第3作者  5.盐酸布替萘芬阴道泡腾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151,责任作者。  6.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新进展.材料导报,2008,22(4):100,责任作者。  7.巴洛沙星缓释片的研制. 华西药学杂志,2008.23(3):294,责任作者。  8.丙酸氟替卡松的合成.华西药学杂志,2007,22(1):51-53,责任作者。  9.复方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剂的制备与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6,21(4):394,责任作者。  10.盐酸布替萘芬合成工艺改进.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8):375,第一作者。  11.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19:648-9  12.布替萘芬合成工艺研究.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19:357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药的研制与开发,药物制剂新技术及新型药物载体的研究。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固载化模拟酶在高选择性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2万,20272039), 新型树状多聚活性肽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的研究,(20万,20272055), 盐酸布替萘芬原料及乳膏的研制,阿达帕林原料及凝胶的研制, 盐酸赖氨酸葡萄糖注射液的研制,巴洛沙星原料及胶囊的研制,盐酸舍曲林片剂的研制,伐昔洛韦胶囊的研制,吡罗昔康凝胶的研制,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的研制,咪喹莫特乳膏的研制。获得盐酸布替萘芬原料及乳膏二类新药证书,阿达帕林原料及凝胶三类新药证书,盐酸赖氨酸葡萄糖注射液五类新药证书等多项国家新药证书。教学工作:参加全国制药工程高等教育改革,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负责药理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本科教学工作。
  • 宋航
  • 宋航,教授,男,1957生,籍贯:安徽,民族:汉  宋航博士、教授、博导  制药工程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  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委员会 委员  中国药学会 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化工学会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生物化工技术委员会          委员  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大中华区筹委会    副主席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委会      委员  研究方向:1.生物化工(生物工程);2.药工程;3.过程模拟及评价  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8-85405221(办公室)28-85401791(实验室)        e-mail:hangsong@vip.sina.com学历  1978-1982: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学学士  1983-1986: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工学硕士,  1991-1993:英国Bath大学,访问学者  1996-1999: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工学博士  2000-2001: 美国Illinois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工作  1986年起一直在原成都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1-1993在英国从事膜分离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0-2001在美国Illionis大学Pirkle教授研究组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和手性对映体的分离研究。  1993年聘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  从2001年起任四川大学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系主任,2004年兼任四川省制药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制药及生物工艺过程、精细化工、新型分离技术、手性物分析与制备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从事技术经济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近十年来,主持或主研1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部省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8本,获奖励7项。社会兼职  1.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委会委员  2.中国生物化工技术委员会委员  3.四川省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  4.《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会委员  5.《四川草原》编委会委员研究成果   近年部分论文:(有*者为责任作者)  1.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拆分克伦特罗对映体,唐琴,宋航*,付超,雷永诚,陈先勇,分析化学,Vol. 32(6): 755-758(2004),  2. 间歇精馏法从杂醇油中提取混合戊醇过程模拟及优化,刘良明,付超,宋航*,天然气化工,29(2):42-46 (2004)  3. 利用二硝基苯甲酰-苯基甘氨酸型手性固定相直接拆分丙 卡特罗药物对映体,郑文丽,宋 航*,梁彦明,付 超,色谱,Vol.21(3):239-241(2003.6)  4. Oil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during membrane filtration,SONG Hang,SHI Yanfu and FU Chao,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Vol.214(1):93-99 (2003)  5. 利用二硝基苯甲酰-苯基甘氨酸型手性固定相直接拆分丙卡特罗药物对映体,郑文丽,宋 航*,梁彦明,付 超,色谱,Vol.21(3):239-241(2003)  6. 静态吸附法评估膜对油的亲和性,宋航*,石炎福,付超,水处理技术,Vol.29(3):140-142(2003)  7. 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几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中的对映体含量, 梁彦明, 宋航*,付超,郑文丽, 分析化学, Vol.31(10):1253-1255(2003.10)  8. 异戊醇-乙二醇体系等压汽液相平衡研究,江丽葵,宋航*,付超,化学工程,Vol.30(2),68-69(2002.4);  9. 光学戊醇与乙二醇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胡鲲,付超,宋航*,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34(2),121-123(2002.4);  10. 用阳离子交换树脂-FeCl3络合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醇的动力学,羊衍秋,宋航*,付超,童安渝,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32(2),36-39(2000);部分专著及教材  1. 宋 航、付超编著,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技术经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  2. 宋 航,付 超, 《最新电脑操作实用教程(第二版)》,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4  3. 付 超,宋 航,夏建刚,《电脑办公自动化教程》,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6  8. 夏建刚,宋 航,付 超,《网络系统基础及应用-Novell网络快速入门教程》,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部分专利及获奖  1.发明专利“一种苊衍生化合物及其用途”,公开号:CN 1394849A,第一发明人  2.发明专利“制备苊衍生单一手性物的方法”,公开号:CN 1389455,第一发明人  3.发明专利“从杂醇油或混合戊醇中同时分离提纯外消旋光学戊醇、光学活性戊醇、异戊醇的方法和装置”,公开号:CN 1443739,第一发明人  4.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 ,主研近年主要研究项目  1. 一种新型手性固定相的研究,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万,2003~2005,负责人  2. 小黄泥河水源泥沙沉降试验研究, 15万, 2003-2004, 负责人  3. 丙卡特罗型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省人事厅, 1.5万, 2003-2005, 负责人  4. 精制蛋黄卵磷脂的实验研究,12万,2003-2004,负责人  5. 活性光学戊醇用酶基础研究,省火炬计划项目,35万,2001~2003,负责人  6. 拆分制备手性物新方法研究,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万,2002~2003,主研  7. 光学戊醇研究,省科委项目,15万,1999-2001,主研  8.光学戊醇及异戊醇分离提纯工业性试验光学戊醇提纯工业性实验,48万,2000-2002,主研  9.四川大学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30万,2003-2005,分项目负责人之一  10.四川大学“523”制药与生物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205万,2002-2004,负责人  11.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与工程”,400万,2003-2005,分项目负责人之一
  • 李军
  • 姓名:李军 性别:男职称:教授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李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了1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发改委产业化工程、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项博士后专项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分别为“高纯磷酸制备关键技术的研究”、“湿法磷酸净化制工业级磷酸产业化项目”、“倾斜型晶析塔内有机物的精制纯化过程及机理研究”、“湿法磷酸真空过滤系统管线结垢的机理研究”、“湿法磷酸中的杂质对石膏结晶习性影响的机理研究”及‘杂质对石膏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开发了“水法生产高纯度杀虫单结晶新工艺”、“大颗粒酒石酸钾钠结晶技术”、“高堆积密度硫脲结晶技术”、“大颗粒滴灌肥磷酸二氢铵结晶技术”、“高纯度全水溶磷酸二氢钾技术”以及“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制备工业及食品级磷酸技术”。获得了7项国家专利。参加过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以及四川省重点项目,其中“中和料浆浓缩制磷铵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教委特等奖,湿法稀磷酸净化技术获教育部发明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独立指导指导的已毕业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现在读硕、博士研究生20人。联系方式  电话:028-85460936、13882242887  电子邮箱:lijun@scu.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成都市磨子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招办
  • 电话:
    %u0030%u0032%u0038-%u0038%u0035%u0034%u0030%u0033%u0033%u0033%u0037、%u0038%u0035%u0034%u0030%u0033%u0030%u0030%u0038
相关推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兰州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川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川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